WK綜合論壇, WK综合论坛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70|回復: 0

[中外文學] 黃帝內經 靈樞 百病始生

[複製鏈接]
累計簽到:2696 天
連續簽到:1 天
發表於 2020-6-26 09:27:4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VIP精品區,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,輕松賺金幣
加入VIP,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,超級棒
     黃帝問於歧伯曰: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於風雨寒暑,清濕喜怒,喜怒不節則傷臟,風雨則傷上,清濕則傷下。三部之氣所傷異類,願聞其會。
4 o5 [- L+ y: c7 {   黃帝問岐伯說:各種疾病的開始發生,都是由風雨寒暑清濕喜怒等內外諸因所致。喜怒失去控製而過分,就會傷及內臟;風雨加身,乘虛而入,就會傷及人體的上部;感受了清冷陰濕之氣,就會傷及人體的下部。上中下三部之氣,對人體的傷害各不相同,請談談它們的遇會聚合。
7 _2 F( P( d: y$ J
! n$ a9 b3 l0 u5 B4 J   歧伯曰:三部之氣各不同,或起於陰,或起於陽,請言其方。喜怒不節則傷臟,臟傷則病起於陰也,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,風雨襲虛,則病起於上,是謂三部,至於其淫泆,不可勝數。

* O3 [0 b, Y/ q, b; a) i# `   岐伯說:三部之氣各不相同,或起發於陰內,或起發於陽表。讓我來談談其中道理。喜怒失去節制,就會傷及內臟,傷及內臟則病發於陰內;清冷寒濕乘虛襲入,從尻、足而上,則疾病起發於下部;風雨乘虛襲人,從頭、背而下,則疾病起發於上部。這就是百病初發時的三大部位。待到病邪侵淫擴散,就不可一一數說了。5 ^  X+ Q5 W& R

7 y0 V6 [+ I6 J0 k* ]   黃帝曰:餘固不能數,故問先師,願卒聞其道。; `* n) m  v8 Z) B3 C. s
   黃帝說:我確實是數說不出各種疾病的部位、名稱,所以向天師請教,希望全部了解其中道理。" y" d' e' m+ y. S3 _4 r+ A

4 l$ ?& h3 |/ X0 G- E   歧伯曰:風雨寒熱,不得虛,邪不能獨傷人。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,蓋無虛,故邪不能獨傷人。此必因虛邪之風,與其身形,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。兩實相逢,眾人肉堅,其中於虛邪也,因於天時,與其身形,參以虛實,大病乃成。氣有定舍,因處為名,上下中外,分為三員。, p4 k( Y) Q- X0 E" T# K
   岐伯說:風雨寒熱,如不得虛邪之氣,是不能單獨傷害人體的。人有時突然遇到狂風暴雨,而沒有得病,這是因為沒有虛邪,所以不能傷人。這說明必須是虛邪之風與人體的宿虛兩相遇合,外邪才能侵入並留止體內而引發疾病。如果風雨寒熱順應季候節令,而人又身體強健,皮肉堅實,這是所謂“兩實相逢”,是不會得病的。人為虛邪所傷,是由於四時不正之氣與人體的虛弱所致,形體虛弱與邪氣盛實相遇合,於是形成大病。氣有一定的留止之處,依據邪氣留止之處給疾病命名,上下內外,分為三部。
7 c5 k: B5 r4 }9 ~( d: h4 w& B) I2 Z* H" z0 ~$ B" p% }" k
  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,始於皮膚,皮膚緩則腠理開,開則邪從毛髮入,入則抵深,深則毛髮立,毛髮立則淅然,故皮膚痛。留而不去,則傳舍於絡脈,在絡之時,痛於肌肉,其痛之時,息,大經乃去。留而不去,則傳舍於經,在經之時,灑淅喜驚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俞,在俞之時,六經不通四肢,則肢節痛,腰脊乃強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伏沖之脈,在伏沖之時,體重身痛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,在腸胃之時,賁響,腹脹,多寒則腸鳴飧洩,食不化,多熱則溏出糜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留著於脈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積。或著孫脈,若著絡脈,或著經脈,或著俞脈,或著於伏沖之脈,或著於膂筋,或著於腸胃之募原,上連於緩筋,邪氣淫泆,不可勝論。
; S' n5 A( }: Z' j+ ^0 u   所以虛邪襲中人體,從皮膚開始。皮膚鬆弛,則腠理開張,腠理開張,邪氣就從毛髮侵入;邪氣入而漸至深處,;使人毛髮豎起,森然寒栗,皮膚覺痛;邪氣留而不去,就會轉而入於絡脈,邪氣留止絡脈時,會使肌肉疼痛,肌肉疼痛有時歇止,於是便由經脈代受邪害;邪氣如久留不去,就會轉而侵入經脈,邪氣留止經脈時,常令人森然寒栗,易受驚嚇;邪氣如久留經脈而不去,就會轉而侵入輸脈,邪在輸脈時,致使手三陰手三陽六條經脈不通,四肢疼痛,腰脊僵直,難以屈伸;邪氣如仍然留而不去,則轉而侵入伏沖之脈,邪在伏沖之脈,則覺身體沉重,且有痛感;邪氣如在伏沖之脈久留不去,就會轉而侵入於腸胃;邪在腸胃,則腹部虛起發脹,如果多寒,就會腸鳴、泄瀉,吃進食物不能消化,如多熱,就會大便稀薄,而且有糜爛物隨大便排出;邪在腸胃留而不去,則轉而侵入腸胃之外的脂膜之間,留止於脂膜的細絡中;邪在脂膜稽留不去,就會停在這裡形成積塊。總之,邪氣侵入人體,或留著於孫絡,或留著於絡脈,或留著於經脈,或留著於輸脈,或留著於伏沖之脈,或留著於脊膂之筋,或留著於腸胃外的脂膜並連及緩筋。邪氣在體內的侵淫放濫,不可一一論說。3 j* L* R( B" m

* Y# r2 }' U9 S& ?& U: b, h3 O" P1 X   黃帝曰:願盡聞其所由然。% E3 h9 W* b* J; T9 c/ l. B
   黃帝說:請你詳盡地談談邪氣在體內成積的情由。
9 a8 D! c1 s( a5 b3 K
( y! [* g( q8 R, {9 I   歧伯曰: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,其積往來上下,臂手孫絡之居也,浮而緩,不能句積而止之,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,水湊滲注灌,濯濯有音,有寒則
腹部滿雷引,故時切痛。其著於陽明之經,則挾臍而居,飽食則益大,飢則益小。其著於緩筋也,似陽明之積,飽食則痛,飢則安。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,痛而外連於緩筋,飽食則安,飢則痛。其著於伏沖之脈者,揣之應手而動,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,如湯沃之狀。其著於膂筋,在腸後者,飢則積見,飽則積不見,按之不得。其著於輸之脈者,閉塞不通,津液不下,孔竅幹壅,此邪氣之從外入內,從上下也。" Q$ ^- r/ n9 Y5 T
   岐伯說:邪氣滯留於孫絡聚結而形成積症的,積塊可以上下來回地移動,因它聚結附著於孫絡,而孫絡輕浮,弛緩,不能將它勾留固定,所以它往來移行於腸胃之間,如有水液聚滲注灌,則濯濯有聲;如有寒,則腹部脹滿,而且腹鳴如雷並有牽引之感,所以常覺劇痛。邪氣聚結附著於陽明經,則其積塊夾在臍部周圍,飽食後其積愈大,飢餓時其積變小。邪氣聚著於緩筋時,病狀與陽明經的積症相似,飽食後則脹痛,飢餓時反覺舒適。邪氣聚著於腸胃的脂膜時,則疼痛外連於緩筋,飽食後痛感就消失,飢餓時疼痛就發作。邪氣聚著於伏沖之脈,用手按壓其積,則積塊應手而動,手離開後,則覺有熱氣下行兩股,象熱水澆注似的。邪氣聚著於腸後脊膂之筋的,飢餓時積塊可見,飽食後則其積不顯,以手按摸,也按摸不到。邪氣聚著於輸脈的,會使脈道閉塞不通,津液不能下行,孔竅乾燥堵壅。這些就是邪氣自外而內、由上而下傷害人體的一般情況。
* e; v7 p$ e3 Y4 {# J7 r9 A7 v( s6 Y7 r/ ?' e6 s
   黃帝曰:積之始生,至其已成,奈何?2 y5 b; X) j% s- f4 o
   黃帝問:積症從開始發生到已經成病,是怎樣的?  n  t8 }3 ]1 O8 y+ s) r2 N! F
/ I' R, R1 J. a( _; I1 T
    歧伯曰: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也。
) K5 E. F/ `: m0 o+ s
   岐伯說:積症的開始發生,是因為感受了寒氣,寒厥邪氣由足部上行入於腸胃,就會形成積症。
* Y) N; W- P6 K# I. x
% N: {3 |7 f7 L2 c: T   黃帝曰:其成積奈何?
/ @/ M3 o3 x0 ~   黃帝問:形成積症的過程,是怎樣的?+ W. m1 d9 V# C8 ], V1 F. D
: U# ^6 B: _9 A% y$ V
   歧伯曰:厥氣生足悗,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,入於腸胃則
脹,脹則腸外之汁沬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卒然多食飲,則腸滿,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,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,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。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,腸外有寒,汁沬與血相搏,則並合凝聚不得散,而積成矣。卒然外中於寒,若內傷於憂怒,則氣上逆,氣上逆則六俞不通,溫氣不行,凝血蘊里而不散,津液澀滲,著而不去,而積皆成矣。
; N+ t4 @# D8 g0 }0 i! p2 p   岐伯說:寒厥邪氣侵入足部,使足部脹悶而不便利,由此引起脛部寒冷,脛部寒冷則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,就會使寒氣上行而進入腸胃;寒氣進入腸胃,則腹部脹滿;腹部脹滿,則腸胃之外的汁液黏沫因被擠壓而聚結不能流散,日久而成積症。如突然飲食過多,則使腸內水穀充滿,運化困難,再加上起居無常,勞累過度,就會使絡脈受傷。上行的或淺表的絡脈受傷,血液就會外溢,血外溢就會發生鼻出血之類現象;下行的或深內的絡脈受傷,血液就會內溢,血內溢,就會造成大便出血。腸胃的絡脈受了傷害,血液就會溢出腸外,如腸外適有寒氣,汁沫與溢出的血液相搏聚,就會並合凝結而不得消散,積症就形成了。如果突然外受寒邪侵襲,內為憂鬱氣怒所傷,就會導致氣向上逆,氣上逆,就會使手足三陽六經的經氣閉壅不通,陽氣不能運行,凝結了的血液蘊藏在內而不能化解消散,津液澀滯,留著而不去,這樣,積症也會形成的。
! W% m# \; ?, @: E+ K; H$ i# i# j( r0 I, s
   黃帝曰:其生於陰者奈何?
9 E% C+ G) y6 M; V* Q  {   黃帝問:病發生於內臟的,是怎麼回事?
/ w9 g7 @& w$ q  J$ r4 d5 q7 j( b# v" J' S
   歧伯曰:憂思傷心,重寒傷肺,忿忿傷肝,醉以入房,汗出當風傷脾,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,則傷腎,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。
' {" i6 b) x3 Q' N* D   岐伯說:憂思傷害心臟。重寒傷害肺臟。氣忿惱怒傷害肝臟。酒醉後行房事而且出了汗、受了風寒,則傷害脾臟。用力過度,或是行房後汗出洗浴,則傷害腎臟。連同前面所說,這些就是陰內陽表上中下三部發病的原因。! G8 K4 b2 o6 X/ k* A

, _; `+ e+ @: J- T# u9 |( d   黃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# K  f, y7 E( x4 _2 u- t
   黃帝說:講得好。這些病應如何治療呢?
: I8 R0 q* A3 a+ {5 T9 h
3 @  F8 c# Z; D( |0 t) j* U6 {   歧伯答曰:察其所痛,以知其應,有餘不足,當補則補,當瀉則瀉,毋逆天時,是謂至治。, S$ c3 o* i1 K; `: W2 a
   岐伯回答說:明察致病的緣由,藉以了解與之相應的有關情況,對於邪盛有餘和正虛不足,當補的就補,當瀉的就瀉,一定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自然變化,不可與它相背逆,這就是治療疾病的最高境界。
6 }6 V6 C' R% b1 G
回復

舉報

 分享同時學會感恩,一句感謝的話語,就是最大的支持!  歡迎交流討論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册

本版積分規則
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