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t+ a; r5 q) \9 H
2020年05月10日 12:35:10# A; w3 q0 W) ]) H# {! Z9 g v7 f
来源:新京报评论 8 C8 a) ~) O& l1 H! x2 l5 r
( G4 s+ i) ^( A0 e3 F( t7 l$ L7 c- d( K1 n0 q. b. ^
965人参与84评论
! a+ u, w n9 \7 H, u/ J
2 m( ~- n* [3 _3 U) `& t$ r) B0 X# F4 |& | @
" W+ {4 q( D/ N
. Q, n7 n1 C, S V# i
1 u$ r, ^8 P# ?( E$ @1 [' Y. P; {9 s
[backcolor=rgba(96, 96, 96, 0.8)]Loaded: 100.00%
0 D! h5 l. C9 m" C7 i+ F( E' n1 l5 t6 E' o& N
- p9 n. H1 B2 _9 L* ~% M4 R1 v# n7 L2 }6 v2 J4 b4 \3 [7 |
1 s7 U) I) o8 o3 Y
7 Q9 J o* b" CPause[size=1em]Current Time 0:11 % b8 Q$ Z; B/ L4 U* c
[size=1em]/( l% r( O) X7 n
7 b, Y1 T- G3 w. L3 l
[size=1em]Duration 0:47 , A1 k1 O _4 |* o$ u4 V
* B1 }& F1 F0 a* u' t* Q1 Z
FullscreenMute[backcolor=rgba(115, 133, 159, 0.5)]
: r: S5 y+ l# F/ y5 X+ O0 w4 ~: {% D) O6 n8 S; F
( H0 W F# D7 Z4 Q( {% X
$ q+ }& W" a. r( L: t
. f5 ^1 N* W2 G, G. ^. J
, @* ?8 B) d" ^) u9 M/ o; a, {# J% O/ c S5 J
( R v- `, [, }) M; y
0 [- V) U. _* t& [5 w# }7 D
7 B" T3 U" _9 h" N: J3 v {
自动播放
/ L. W, {6 v" Y3 ~9 [. @4 u- [湖南祁东县文化馆副馆长施某某非正常死亡一事,引发社会关注。5月9日,新京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,5月2日晚,施某某曾与多名公职人员聚众吸毒,施某某吸毒后抽搐不适,送医抢救无效身亡。经公安机关查证,事发当晚,死者施某某及其朋友共10人聚餐,餐后唱歌饮酒吸毒。5月9日晚,祁东县官方通报称,纪委监委对其中涉案公职人员已展开党纪政务审查。目前,其他9名涉毒人员也已全部归案,公安机关正在对案件进行深入侦查。 “酒后”“涉毒”“女馆长”“非正常死”……这起公职人员非正常死亡案件,每一个关键词都引人联想。根据当地官方通报,目前已经可以确认的是,在死亡前,施某某参与了聚众吸毒,且还有其他公职人员涉案。 吸毒本身已经违法,公职人员吸毒则更是严重违法违纪,它不应该被当作普通违法案件来处理,当地除了同时启动纪律审查,随着调查进展,涉案公职人员名单也应该尽快依法向社会公开。比如,目前网络上流传的信息显示,祁东县公安及文化系统有人与涉案人员同名同姓,这类信息的真实度如何,当地也宜作出正面回应,避免引发更大的社会猜想。 而在官方进一步公布案件细节前,此事还有诸多疑问待解。比如,施某某的死亡是否与吸毒直接相关、此前是否就有涉毒史?同时,考虑到不止一个公职人员涉案,甚至跨越多个行政系统,当地更要以此为契机,对可能存在的公职人员吸毒风气有进一步的深查,并追踪毒品来源,别放过任何一个参与此事的违法违纪人员。 事实上,这并非祁东第一起公职人员涉毒事件。公开报道显示,2017年初,祁东县就一次性通报了12起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涉毒典型案例;而去年6月,当地官方报道透露,祁东县纪委监委不断强化基层公职人员“八小时外”监督管理,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,严肃查处了一批吸毒涉毒、参赌涉赌案件,近三年来,111人因涉毒涉赌问题被处分。 / T4 D6 C8 E* T; [# Q; \
从更大范围看,近几年随着执纪的深入,全国多地都曝光过公职人员吸毒事件。公开报道显示,仅湖南一地,2016年市、县纪委通报的涉毒公职人员就近百人。而与祁东同样隶属衡阳市的衡阳县,更是专门出台了《关于党员、国家公职人员吸毒行为的处理办法》,明确坚持“涉毒嫌疑必检、涉毒疑犯必究、涉毒案件必挖、涉毒公职必查、涉毒场所必罚”。毫无疑问,这是一种必要的“零容忍”态度。 但由最新爆出的公职人员涉毒案件来看,对于公职人员吸毒现象,还需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,加大监督和问责力度。像此次事件在官方正式回应前,当地民间就已传闻多时,这反映出公职人员涉毒,往往并不“神秘”,扩大社会监督渠道,“线索”或并不难找。 而在查处上,地方也应该避免因为“形象”负担而对公开处理有顾虑。须知,让所有公权力逾矩行为都能够被及时清除,形成“出现一起严查一起、公开一起”的治理刚性,确保地方权力运行的风清气正,才是对地方形象最好的维护。 / `3 E: `' r' z$ i
% B _1 R G( _: m7 C9 b: ^' q2 y0 d
|